面對童年傷痛的第一步:從ACE測驗開始
1998年美國Felitti醫師發表了童年逆境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Study,以下簡稱ACE研究),揭開了童年經驗和成年時期身心健康的關聯性
1998年美國Felitti醫師發表了童年逆境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Study,以下簡稱ACE研究),揭開了童年經驗和成年時期身心健康的關聯性
在某次的課堂上,教授在台上說到有一群人,曾經受過傷,在痊癒但留下疤痕後,他們習慣用逃避抑制的生活方式來避免再次受傷
所謂的重複夢境,並非侷限同樣的內容、劇情。只要夢的主題、人物相同或類似,都可以稱為重複夢境。以過去經驗及文獻資料顯示,重複夢境可以分為兩類
講起霸凌,有一千零一夜的荒誕又真實故事可以說,一點也不罕見,但最荒謬也最真實的是,長大之後才發現 ,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
今天跟大家分享新的系列【認識性犯罪及預防因子】的第一集『關於那些難以說出口的傷痛 ─ 性侵害預防與陪伴』。
許多匿名的網友留言評論「太扯了,怎麼會持續這麼久?」、「如果被性侵為什麼不早點講?」、「為什麼不求助?不報警?」……等等對於性侵、家暴事件及受侵犯者反應行為的質疑。
聽到性侵害,你/妳會想到什麼?如果這個不幸的經驗落在身旁重要的人,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又該如何回應?
正是那些微不足道、一再重複的日常,尤其是童年時的人際互動(特別是大人和孩子的關係),形塑了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對世界的態度,影響了我們怎麼度過此生
通常性犯罪的被侵犯者所能傾訴的對象不多,你是能陪伴他(她)的親友嗎?你願意成為那樣的支持嗎?
我把創傷稱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當事情的發生超乎我們的因應能力,人當場無法整合外界所有資訊以做出適當反應,就像是系統被癱瘓了、當機了,因而可能會討厭自己、覺得外界是危險的,有不舒服的情緒和身體感受
你還記得曾經在與伴侶的衝突中,說過或做過什麼「只是一時氣話或只是吵架會做的事」嗎?例如:「我就是瞎了眼當初才會選你不選A」、「你這個賤女人,誰會想要你」
有人說「心情不好就找人聊一聊就好了呀,為什麼要花錢做諮商?」我想大家或許都有過找人聊聊的經驗,當下真的是會覺得心裡確實舒暢不少,但在情緒宣洩過後,是否會覺得心裡仍然怪怪的、似乎哪裡卡住卻也說不上來
2019年1月,新北市蘆洲有一起肉圓家暴事件引起社會譁然,當時一名男童幫父親買肉圓,卻因為沒加辣,父親就對男童及媽媽家暴。「肉圓爸」的新聞讓許多民眾忿忿不平
你知道嗎,當你發現,你一直依靠著、相信著的世界,原來不是那麼一回事,原來以為的開心、放心與擁有感是會消失的。
「我記得整部戲殺青的最後一場戲是我,殺青了,我可以離開這個角色,但那些人呢?他們還是得繼續下去。」前幾天飾演《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應思聰的林哲熹在臉書上說了這句話,感動了很多人。
在學校的場域工作,常常會接到需要做哀傷輔導或是危機處理的孩子,但很奇怪的是,並不是每個孩子在面對危機或是失落的時候,都有滿滿的情緒,可能只是淡淡地告訴你,他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