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蛹保安康 » 心情不好會不會是憂鬱症?記得:憂鬱症並非想太多

心情不好會不會是憂鬱症?記得:憂鬱症並非想太多

文/沈品柔諮商心理師

近幾年,這個名詞越來越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可能周遭的朋友或是朋友的家人就有憂鬱症,

好像憂鬱症變得越來越普遍,

然而,對於憂鬱症的認識與理解,好似仍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

 

從前,我們透過電視劇、電影看到憂鬱症的樣貌,

腦海會出現對憂鬱症可能的想像,

近年來,隨著Youtube的盛行,

有許多創作者會分享自己患有憂鬱症的心路歷程,

(參見 Youtuber阿滴憂鬱症的心路歷程所帶來的反思 )

讓我們得以更接近這又遠又近的精神疾病。

 

儘管如此,當懷疑自己是否有憂鬱症,或是身邊的人患有憂鬱症時,

那樣的無助與徬徨依舊是如此強烈。

 

憂鬱與憂鬱症

「我是憂鬱?還是真的有憂鬱症?」

當我們情緒低落時,心裡浮現的擔心。

 

憂鬱,是一種心情,可能因某個壓力事件,引發了憂鬱的情緒,

會隨著事件的解決或是時間過去,情緒回到原本的狀態。

然而,憂鬱症是沒有明顯的壓力事件引發的,

且不會因問題解決了,情緒就變好了。

更多的時候是陷入「莫名」的低落、想哭,

覺得無助且無望,感受到未來也是如此的絕望。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數個月甚至數年。

 

可以如何觀察?

憂鬱症影響生活甚多,甚至會改變整個人的樣態,

在生理上,我們會感覺到食慾與體重的改變,

容易感覺疲累與無精打采,

睡眠也受到影響,可能失眠也可能睡太多。

 

在心理上,總覺得開心不起來,容易生氣或容易哭泣,

也常常有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或不值得被愛的感受。

 

而在行為上,則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出現想結束生命的念頭與行為。

 

當觀察自己或他人有上述明顯的症狀,並且至少持續兩週,

會建議前往身心科評估看看。

 

憂鬱症的污名化與治療

說到前往身心科,

根據過往的經驗會發現,多數人對於看診仍抱持抗拒的態度,

擔心被認為抗壓性太低、心智脆弱、好像自己「有病」,

其實,正是眾多的不理解與污名化,

致使深受憂鬱症所苦的人不敢求助,

怕被貼上「不知足」、「想太多」的標籤,

不知道該向誰傾訴、不敢就診,

讓憂鬱症措施早期介入的時機,讓其影響更加惡化。

 

憂鬱症當然不是因為不知足、想太多、抗壓性低所導致,

憂鬱症的成因有許多,

包括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平衡、賀爾蒙影響、遺傳與基因等因素。

也因此,憂鬱症的治癒更不是「多去曬曬太陽」就可以解決,

在臨床上,常聽見除了要患者多曬曬太陽外,也會要他們不要想太多就好了,

但其實這些負面思考與情緒,很多時候並非患者可以控制的,

而是「失控」的狀態,

就是陷入負面情緒的旋窩裡,無止盡地往下墜落,

不知道盡頭在哪,不知道如何救自己的無助與無望。

 

因此,配合醫師的用藥與心理治療,對憂鬱症的復原是相當有幫助的,

就像是身體會感冒要去看醫生一樣,我們的心靈也會感冒,

不論是身心科或諮商所,都提供一個「可以更了解自己怎麼了」的機會,

及早的介入與發現,不但能防止惡化,

更可以避免因憂鬱症而引發的生活與人際關係的衝突所造成的影響,

避免陷入惡性循環。

 

 

者可以怎麼做?

若是身為憂鬱症陪伴者的我們,

除了鼓勵患者就醫外,也要避免對他們說「開心點」、「不要想這麼多」,

或是說一些人生的大道理,

其實這些道理患者都懂,只是控制不了,

這樣做不到的感覺,反而可能加深他們的挫折感。

 

常聽到有人會以「還有人比你更慘」的話語來安慰,

其實這並不會減少患者的痛苦感受,

相反的,還可能責怪自己的抗壓性低,

以及擔心造成他人負擔的愧疚感。

 

陪伴者是辛苦的,也是茫然挫折的,

理解自己的「有限」,避免將患者的情緒全部承擔當作自己的責任,

理解他們的慢,抱持平靜、開放、同理的方式傾聽,

盡可能地學習憂鬱正相關的知識,

並保有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

 

在陪伴的過程,也別忘了堅持界線,

避免答應對方要保守秘密,

並尋求適當的資源一起提供協助。

 

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

  • 安心專線:1925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