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蛹恆放映室 » 從電影《孩子的自白》理解家庭暴力與社會共罪

從電影《孩子的自白》理解家庭暴力與社會共罪

文/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本文含有《孩子的自白》劇透,請斟酌觀賞

最近越來越喜歡看韓國的電影,《孩子的自白》(英文名:My First Client,中國直譯為《小委託人》)是改編自韓國2013年虐童致死案件,電影內容雖然不像《熔爐》、《希望:為愛重生》這麼重口味,看完之後,心臟還會餘痛三天,但是卻也會有淡淡的發酵。

《孩子的自白》劇照

事件不只是個人的事

家庭暴力或許不只是「家內」發生的事情,某種程度也是整個社會共構而成。

電影的內容就不細說了,大致而言,一個受到繼母家庭暴力的孩子,起先向外求助,然後電影中輕輕帶過的幾個片段,卻反映了這個社會的殘酷現實。當孩子向外求救,或是當他人知悉孩子受暴,片中的大家的反應是:

  • 警察認為現在的孩子遇到一點事情就報警真是可怕
  • 老師看見孩子脖子上的傷痕而假裝有事要忙
  • 鄰居縱使聽到孩子的痛哭聲但覺得不要多管閒事
  • 社工認為反正家暴案被通報也不會有什麼結果所以置之不理

這樣的歷程,讓一個孩子從起先懷抱著求救的希望,但後來詢問著:「我做錯了什麼?」,到後來叮嚀自己「不要相信這個社會與大人」。看來,「對人的信任」以及「對於未來的希望」逐漸受到侵蝕,是把受虐者打入黑暗深淵的一擊重拳。

《孩子的自白》劇照

家庭暴力的世代複製

好在,事情的真相終於落幕,然而在法庭上,男律師與施暴繼母的一席對話,也令我印象深刻。男律師詢問繼母「你知道媽媽是什麼樣的感覺嗎?」繼母聽到後,發飆失控的回答:「我也得要有媽媽才能知道你他媽問的什麼問題。」或許這個繼母從來沒有被自己的母親愛過,所以她只知道當一個母親是要提供三餐與住所,但不知道怎麼提供愛。

這個繼母的虐童手段殘忍,令人髮指,但是若電影中的孩子,經歷一連串的受虐而苟延殘喘,懷抱著對這個社會的憤怒與失望長大,未來成為了人母,難保她不會再複製這樣的暴力行為去對待自己的子女,甚至用著自己的憤怒去報復這個社會。

從來沒被媽媽愛過的繼母,怎麼知道如何提供愛呢?《孩子的自白》劇照

從來沒被媽媽愛過的繼母,怎麼知道如何提供愛呢?《孩子的自白》劇照

難以脫離的

家庭暴力一方面是「家內」的事情,它可能源自於父母親在成長過程中的創傷所致,因而將自己的憤怒與哀怨施加給自己的孩子;同時,家庭暴力也是社會上的共犯結構。我們對於暴力的漠視,無形中對受暴者的懷疑與批評,都很可能讓他們漸漸地無法在從受虐的深淵中爬起。這種社會氛圍所製造出的受虐者,長大後很可能成為許許多多的負傷者。而這些負傷者又會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虐待自己的子女?他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報復這個社會?

現在新聞中常見的保母虐童致死、校園虐童案等現象越加頻繁。若這些虐童的大人也曾經是受暴的孩子、受虐的傷者,那麼,家庭暴力就不會是別人家的事,家庭暴力也是這個社會的事!而你我都很可能被牽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