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日常觀察 » 《日常觀察》同妻

《日常觀察》同妻

文/陳儒樺諮商心理師

她是X太太。她知道,這輩子她都會是X太太,但從兒子出生後,每被叫一次X太太,她就心痛一次,也因此,兒子幾歲,她的憂鬱症就持續了幾年。

X太太,是位同妻。男同性戀者因為要符合社會規範、為了家族傳宗接代的需求,所娶的妻子。所以她從不曾,所以她只能當個生產工具,所以雖然夫妻兩人相處還算平順,但她心如明鏡的了解,她終究不是丈夫的「伴」,而旁人因為她有個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丈夫所投來的羨慕眼光,對她而言都是最大的嘲諷,她在婚前期盼的琴瑟和鳴、白頭偕老,早是個想都不敢想的夢。

因為提到想要有美滿的期待,我試著提出離婚再嫁的選項,想要提供一些希望感,卻立即遭到否決,因為她認為自己已經嫁過人生過孩子,已經是「髒掉」的女人,「髒掉」的女人注定沒有幸福的可能,更何況,娘家也容不下一個「離婚」的女兒。

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的她是個活潑愛笑、愛交朋友的女孩兒,只是在每個跑跑跳跳、每個開懷大笑、每個勾肩搭背的時刻,總會被嚴厲斥喝,說這不端莊,不是好女孩兒會有的表現,會被人家覺得很廉價。雖然無比彆扭,但為了討父母歡心跟不被處罰,她還是乖乖聽話,努力讓自己變成完全不同的樣子,一個父母嘴裡「貞靜」的樣子,所以原有的朋友們也都疏遠了,因為她變得「很悶不好玩」了。

努力扮演「貞靜」的她,失去自主社交的能力,到了適婚年齡,只好讓父母安排對象,也就是現在的丈夫,也真的覺得完美扮演「貞靜」的自己,一定能獲得父母口中美滿的,但進入婚姻的她卻一直覺得,丈夫總是禮貌得像陌生人,自己努力想嘗試接近卻也只是不斷碰壁,生下兒子之後這個情況更是明顯,直到有次偶然看見丈夫跟他口中的好兄弟擁吻,她才終於理解了些甚麼,只是再怎麼不滿,她也清楚自己做不了甚麼。

有次晤談她問我:「如果當初不扮演『貞靜』,是不是就有機會在交友過程中遇到情投意合的那個他?」從這個問句,我看見她強烈的期盼,卻只能無言。

心理師觀點

1. 同志婚姻的重要性

一個制度如果無法含納所有人,許多人會為了符合社會規範,而硬是調整自己以符合制度的需求,如同本案例中的丈夫,為了要配合社會規範,只好選擇進入異性戀婚姻,但卻無法提供妻子任何婚姻中該有的親密與支持。中國的研究指出,如同本案例中的X太太,人數高達1600萬人,都在算不上婚姻中的婚姻苦苦掙扎,雙方都痛苦著。然而如果社會提供了同性婚姻的選項,除了一群女性可以不用在被欺瞞的狀態下成為「同妻」而受苦,雙方也都擁有尋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的機會。

2. 多元性別教育的目的

多元性別教育中所稱的「解放」,指的是讓所有個體脫離僵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中,讓所有的人可以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一個大家「公認」的男性或女性。如果我們僵化的認定力量的展現是「男生的樣子」、縫縫補補是「女人家的事」,那麼今年奧運可能沒有半個金牌,因為許淑淨會在開始長出明顯肌肉的時候被強烈的制止,然後被要求維持「女性柔美的線條」;現任美國第一夫人穿的衣服品牌也不會成為台灣爭相報導的新聞,因為吳季剛會在拿起洋娃娃的時候被怒斥他應該要去玩遙控車,填志願的時候也不能選甚麼設計,而應該是二、三類組的科系,從此絕緣於時尚之路。

多元性別教育,目的在於讓每個人可以成為他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不必因為各種性別刻板印象而要硬生生扭曲自己的人格特質,只是為了要符合別人心目中對特定性別的期待,性別刻板印象更不能成為一個人被攻擊的理由。

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喜歡的樣子,他就會因為,而讓他的個人所長發出最大的光和熱。

3. 守貞教育的傷害性

雖然所有生理與心理的研究都支持過早發生性行為有害身心健康,然而僵化缺乏彈性的守貞教育,卻會落入汙名化的窠臼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性侵害受害者若接受過守貞教育,其創傷復原的歷程需要比其他受害者花上更長的時間,因為除了被性侵害的創傷需要修復外,還要改善他因不再貞潔而引發嚴重的及低落的感。

關係的好壞,原本應該取決於伴侶雙方如何投入經營關係、如何協調差異,但守貞教育卻強調伴侶關係的好壞取決於彼此是否為處子處女,使得伴侶互動的基礎一開始就建立在錯誤的地方,當然在發展良好伴侶關係的過程中會遇到層層阻礙。